从18世纪起,英国战胜法国并成功占领印度,将其纳入英属海外殖民地。从那时起,印度成为了英国的统治领土。直到20世纪40年代,印度的独立运动愈加激烈,同时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,英国的“日不落帝国”逐渐丧失了对印度的控制。终于,1947年,印度迎来了它的独立。
然而,作为全球范围内著名的“离岸平衡手”和“世界搅屎棍”,英国并没有简单地放弃对印度的干涉。为了确保自己在失去印度控制权后仍能维持影响力,英国推行了一个名为“印巴分治”的计划,制造了巨大的社会动荡。1947年8月14日至15日,根据“蒙巴顿方案”,英属印度解体,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两个独立国家。由此,历史上臭名昭著的“印巴分治”开始了。
英国人在这场历史悲剧中的手段十分狡猾:他们不仅在放手之前给印度制造了深刻的宗教和民族分裂,还将这些矛盾深深植入了两国未来的政治结构中。英国的策略仿佛是“如果不能拥有,那么我也不能让你们轻松”,在不辞辛劳地“搅屎”中,最终给后来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留下了一个烂摊子,直到今天,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。
展开剩余69%那么,印度分裂的根本原因只是英国的幕后操控吗?难道印度这么大,分裂出来的只有巴基斯坦吗?这些问题背后,有着更深层的民族矛盾,尤其是印度独立运动中的两大主要力量。
其中一个力量是由“圣雄”甘地领导的国大党。甘地以非暴力、非合作运动著称,提倡以和平的方式争取独立;另一个是由穆斯林领导人真纳主导的穆斯林民族联盟。事实上,早在1909年,为了阻止印度的独立运动,英国就通过了“莫莱·明托改革法案”,刻意激化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,并通过在立法机构设置分别选举的制度,进一步强化了宗教间的对立。
然而,真纳早早看清了英国的阴谋,他意识到让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相互敌对,正是英国最愿意看到的局面。于是,在1916年成为穆斯林联盟主席后,他推动了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合作。真纳强调,为了共同的独立目标,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应当团结一致,携手并肩。然而,随着甘地的崛起,这一合作局面逐渐破裂。
甘地以极端的非暴力抗议方式吸引了大批支持者,他不断发动绝食行动,试图迫使英国作出让步。他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,但也大大拖慢了印度独立的进程。每当独立的机会接近时,甘地的绝食往往让局势复杂化,他的行动几乎使印度错失了几次成功的机会。与此同时,真纳对这种被动妥协的态度感到愈加失望,并最终决定分裂。
在1940年,真纳领导穆斯林联盟提出了著名的《巴基斯坦建议》,明确要求在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,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两个独立的民族,只有通过平等的政治权利,才能实现印度的稳定。真纳坚决要求分裂,而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对此表示强烈反对,这使得两方的矛盾愈加尖锐。
这场争斗不仅仅是政治斗争,更是深刻的宗教冲突。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的裂痕逐渐加深,而英国则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。他们通过“印巴分治”,将宗教矛盾升级为国家层面的对立,最终导致印度的分裂。英国的“分而治之”策略,让印度失去了它的统一。
在英国统治下,印度确实吸收了自由、民主的理念,但最终留下的却是一个四分五裂、无法统一的国家。至今,英印关系依旧充满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,这也是英国在失去殖民地后的惯常做法之一——分裂使得他们即使失去控制,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局势。
发布于:天津市